1、防水混凝土自身質量原因造成滲水——原因分析
配合比設計不合理;
混凝土結構防水細部處理不當;
防水混凝土施工措施不當;
防水混凝土養護不到位等。
1)配合比由試驗室試配確定,按設計抗滲等級提高0.2MPa。
膠凝材料總用量不宜小于320㎏∕m³,水泥用量不宜小于260㎏∕m³;
砂率宜為35%~40%,泵送時可增至45%;
灰砂比宜為1︰1.5~1︰2.5;
水膠比不得大于0.50,有侵蝕性介質時水膠比不宜大于0.45;
防水混凝土入泵坍落度宜控制在120~160mm;
混凝土含氣量應控制在3%~5%;
預拌混凝土的初凝時間宜為6~8h。
2)鋼筋及綁扎鋼絲不得接觸模板。
墻體采用頂模棍或梯格筋代替頂模棍時,應在頂模棍上加焊止水環。
馬蹬置于底鐵上部,水泥砂漿墊塊保證保護層厚度,嚴禁以墊鐵或鋼筋頭墊鋼筋,或將鋼筋用鐵釘及鋼絲直接固定在模板上。
鋼筋密集的情況下,用自密實高性能混凝土澆筑。
主筋定位措施
3)墻體支模時盡量不用穿墻對拉螺栓,否則采取止水措施。
做法可以選用工具式螺栓、螺栓焊止水環、預埋鋼套管加焊止水環、對拉螺栓穿塑料管堵孔等。
工具式螺栓分為螺栓內置節及外置節,內置節上焊止水環。
拆模時,以嵌縫材料及聚合物水泥砂漿將螺栓凹槽封堵嚴密。
4)防水混凝土施工要點
底板應連續澆筑,不得留施工縫。
墻體施工縫上澆筑混凝土前,將表面清理干凈,先鋪一層20~25mm厚1:1水泥砂漿。
分層澆搗,每層厚≯300~400mm,上下層間隔≯1.5h且不初凝。
混凝土由高處自由傾落,落距不應超過2m,超過時加串桶和溜槽。
振搗密實,不漏振,不欠振,不過振,插入下層50~100mm。
5)防水混凝土養護措施
終凝前表面抹壓后為防水分蒸發應用塑料薄膜覆蓋。
混凝土硬化達到可上人時采用蓄水或用濕麻袋、草席等覆蓋定期澆水養護,養護期不小于14d。
冬施混凝土入模溫度≮ 5℃,不宜蒸汽加熱養護。
大體積防水混凝土的施工應采取材料選擇、溫度控制、保溫保濕等技術措施。在設計許可的情況下,摻粉煤灰混凝土設計強度的齡期宜為60d或90d。
防水混凝土的養護對其抗滲性能影響極大,尤其是早期濕潤養護。澆筑后的前14d,水泥硬化速度快,強度增長可達28d標準強度的80%,混凝土在濕潤條件下內部水分蒸發緩慢,不會造成早期失水,對水泥水化有利,當水泥充分水化時,其生成物將混凝土內部毛細孔堵塞,切斷毛細通路,使水泥石結晶致密,混凝土抗滲性及強度可迅速提高;14d以后,水泥水化速度逐漸減慢,強度增長也趨緩慢。繼續養護雖然仍有益,對質量的影響遠不如早期。
6)抗滲性能評定
a.留試塊
連續澆筑混凝土每500m3 應留置一組6個抗滲試件,且每項工程不得少于兩組;采用預拌混凝土的抗滲試件,留置組數應視結構的規模和要求而定。
b.每組六塊( Φ175~185×150圓臺體)
2、混凝土結構施工縫處理不當發生滲水——原因分析
施工縫留設位置不當;
防水構造施工方法不當;
施工縫清理不凈,新舊混凝土未能很好結合等。
1)施工縫留置位置要求
防水混凝土應連續澆筑,盡量減少留置施工縫。
垂直施工縫留置應避開地下水和裂隙水較多的地段。
水平施工縫第一道留在底板表面300mm以上,其他留在頂板底面以下150-300mm的墻身上,施工縫距孔洞邊緣不小于300mm。高度誤差不宜大于±20mm。
2)防水構造施工方法
構造做法有:
中埋式遇水膨脹止水條
橡膠止水帶
鋼板止水帶
預埋注漿管
混凝土構件外貼式止水帶、外涂防水涂料或外抹防水砂漿
施工縫部位柔性防水材料宜增設附加增強層:
附加層寬度為500mm,防水卷材的封縫膠粘劑應反復涂刷至粘結牢固,防水涂料應增加涂刷遍數1~2遍。
遇水膨脹止水條(膠)安裝
遇水膨脹止水條最終膨脹率須>220%;7d膨脹率≯最終膨脹率的60%(緩脹)。
一般采用留凹槽嵌塞止水條的敷設方法,止水條嵌在凹槽內,穩固性好。
遇水膨脹止水條的連接可采用重疊連接、斜面對接及錯位靠接等方法。 用水泥釘將止水條釘壓固定。水泥釘間距一般為800~1000mm,平面部位的釘壓間距可寬些。 拐角、立面等部位的間距應適當加密 。
橡膠止水帶安裝
橡膠止水帶接頭應在最高的平面處,不宜搭接,宜熱壓焊接。
鋼板止水帶安裝
鋼板止水帶由于造價低、與混凝土結合較好,防水效果較橡膠止水帶好。
鋼板止水帶與緩膨型遇水膨脹膩子條復合使用
復合使用效果更好。
3)施工縫清理
混凝土表面應將浮灰、碎片等雜物清理干凈,澆水充分濕潤。
3、混凝土結構變形縫處理不當發生滲水---原因分析
變形縫止水構造處理不當,成為滲水隱患;
變形縫留置方法不當,填縫材料與混凝土結合不好;
固定填縫材料的鋼筋,成為滲水的通路;
裸露的變形縫保護措施不當,防水層損壞,造成滲水。
1) 基礎底板位置處理
a.止水帶固定
頂、底板內止水帶應成盆狀安設,中間空心圓環應與變形縫的中心線重合,采用專用鋼筋套或扁鋼固定。固定扁鋼用的螺栓間距宜為500mm。安裝應居中,預留施工縫上下(墻體為左右)應各占1/2板寬的鋼板。
b.止水帶連接
變形縫與施工縫均用外貼式止水帶(中埋式)時,其相交部位采用十字配件。
變形縫用外貼式止水帶的轉角部位采用直角配件。
c.填縫位置留置
按變形縫寬度預先用3mm厚鋼板制作凹槽,凹槽內用木楔塞實后固定于變形縫內,混凝土澆筑養護完成后,將其取出用聚苯板或其它柔性填縫材料將變形縫填實。
d.填縫材料固定
變形縫兩側同時澆筑混凝土時,支撐固定填縫材料的鋼筋可能會成為滲水通路的載體,用預制細石混凝土或聚合物水泥砂漿壓條支撐固定填縫材料解決,壓條預埋φ6鋼筋外露部位加膩子型膨脹條。外墻變形縫兩側混凝土同時澆筑,見左圖。頂板、底板變形縫兩側混凝土同時澆筑,見右圖。平面止水帶下澆筑密實,排除空氣,振搗棒不得觸動止水帶。
2) 地下墻體位置處理
①做防水層---------采用常規的外防外貼法做一側結構的外墻防水。
②做保護層---------已完成的防水層上粘貼擠塑聚苯板,再掛網抹抗裂砂漿。
③再做防水層------采用外防內貼法,將相鄰結構的墻體防水卷材粘貼于抗裂砂漿上,再進行鋼筋綁扎。
3)加強措施
變形縫處防水層的施工在縫表面粘貼卷材或涂刷涂料前, 應在縫上設置隔離加強層。
4)變形縫保護
外墻:縫口用鍍鋅鐵皮、鋁板或塑料板等蓋縫。
內墻:隨室內裝修,可選用木條、木板、塑料板、金屬板等蓋縫。
地面:可上鋪活動蓋板或橡皮條等,以防灰塵落至下一樓層。
屋頂:用鍍鋅鐵皮、鋁板或預制鋼筋混凝土板等蓋縫。
4、混凝土結構后澆帶處理不當發生滲水----原因分析
混凝土底板和墻體后澆帶留設方法不當;
混凝土保護不到位,成為滲水隱患;
補縫措施不當,澆筑時機過早,未清理等,造成滲水。
后澆帶分為溫度收縮后澆帶及結構沉降后澆帶。后澆帶用抗滲和抗壓強度等級不應低于兩側混凝土的補償收縮混凝土澆筑,溫度收縮后澆帶在其兩側混凝土達到42d后進行澆筑;高層建筑的結構沉降后澆帶應結構封頂沉降完成后按規定時間進行澆筑。
1)后澆帶的留設
橡膠止水帶接頭應在最高平面處,不宜搭接,宜熱壓焊接。
2)后澆帶位置保護
保護措施可采用木蓋覆蓋在承臺的上皮鋼筋上,蓋板兩邊應比后澆帶各寬出500毫米以上。
地下室外墻豎向后澆帶可采用砌磚保護。
樓層面板后澆帶兩側的梁底模及梁板支承架不得拆除。
3)補縫施工
a.補縫時間:
沉降后澆帶需待沉降趨于穩定; 溫度后澆帶需間隔≮2周; 在氣溫較低時補澆。
b.施工要點:
接口處鑿毛、濕潤,除銹,清理干凈; 做結合層,澆強度提高一級的微膨脹砼(水養護14d的膨脹率≮0.015%,膨脹劑摻量 ≯膠凝材料的12%); 振搗密實; 4~8h后養護,≮2周。
5、穿墻套管、埋設件部位處理不當產生滲漏-----原因分析
穿墻套管、埋設件止水構造處理不當,造成滲水;
穿墻套管、埋設件周圍混凝土振搗不密實,造成滲水。
1)穿墻管(盒)部位處理
結構變形或管道伸縮量較大或有更換要求時,應采用套管式防水法,套管應加焊止水環。
穿墻管線較多時,宜相對集中,并應采用穿墻盒方法。可按排管要求預埋鋼套管預制鋼筋混凝土孔板,直接澆入混凝土側壁之中,或用聚合物水泥砂漿隨墻砌入。穿管后,兩端密封焊實。
2)埋設件部位處理